发布时间:2025-02-10 06:01:08
崇文门位于前门的东侧,意为光明、昌盛之门。元朝时叫哈达门,或哈德门,又称为"景门"。这座门人人都可以通过,连皇帝也偶尔临幸。细算起来,其实通过此门最多的还是商人。不管是腰缠了贯的巨富,还是肩挑于担的小贩,都从此门经过。瓮城左边镇海寺内的铁龟享誉京都,也是该寺的镇物。而且,崇文门更是以"税关"著称。
崇文门位于十字路口的东南角上,坐北朝南,是京师地区唯一一座征收百货税的"户关"。作为北运河的终点站,崇文门成为商船货船检查和缴纳锐金的地方,每年的税收额相当可观。户关最高官为监督,均由内务府大臣或尚书侍郎兼任职位。有内务府总管兼理此关,此关自然成了肥缺,而且任职的多数为皇帝的近亲。
崇文门税关每年收受的税银数目巨大,仅道光二十至二十二年,实征税银就达63万两。无论职位高低,只要在此任职,油水都很大。这就使得各个税吏贪婪之心日益膨胀。无论商贾游客,还是进京赶考的,包括外省官员、外国使节、外藩五公等进京,都会遭税吏的盘剥。至于那些小商小贩,被任意宰割已是家常便饭。
清道光年间,一位外省先生进京,经过崇文门关时,随身携带的几个价值连城的鼻烟壶被一抢而光。这位先生的好友周先生,决心为朋友出气。于是他将疥疮痂疤研成末,分装于几个鼻烟壶中,装做从外地进京。经过崇文门时,鼻烟壶被抢。一年后,周先生再次从此门经过,果然发现门卒个个都长了一身疥疮。尝到苦头的门卒,依然敲诈勒索,没有丝毫改变。
每年岁末,崇文门都要以银两"孝敬"内务府,以便使内务府的公公们替他们向圣上美言一番。而在此关供职的监督,收入更是不可计量。例如,慈禧的胞弟桂祥,在任崇文门关监督时,仅一年就翻修了府第,甚至连后半生的家当都积累下来了。辛亥革命以后,崇文门仍然是北洋政府的肥缺,甚至连总统的工资也要由税收来支付。1924年,"北京政变"之后,崇文门关才被取消。这也成为中国税务史上的一件大事。
崇文门是由元朝时的"文明门"改称呼而来的。据《析津志》记载:"文明门,即哈达门。哈达大王府在门内,因名之。"这就说明了哈达门称呼的由来。而崇文门则是明英宗正统初年才改称的。民间传说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名称都是出自天意。因为崇文门的"崇"字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"崇"字重合,宣武门的"宣"字又与清朝末代宣统的"宣"字重合,正应了两代皇朝:"正阳门,连西东,左亡明,右亡清。"
其实,细究起来。这两个城门的命名,是出于"文治武安"的美好愿望,希望帝王基业稳固,国运昌盛。